从六通道持续深耕自贸区“试验田”

“建设自贸试验区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这十年来,自贸试验区深入开展改革先行先试,推出了一系列首创性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推进了一系列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变革。”商务部自贸区港建设协调司副司长马成芳近日在第三届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论坛上表示,截至目前,自贸试验区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了 302项制度创新成果,带动全国范围内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改革红利、开放红利充分释放,充分发挥了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资料图片)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21家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296.6亿元,同比增长8.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1.2%。上半年,全国21家自贸试验区实际进出口总额3.7万亿元,同比增长8.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

马成芳表示,从整体上看,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占全国18.4%的外商投资,18.6%的进出口总额。在引领对外开放方面,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经过7次缩减,对外资的特别限制措施由最初的190条压减到27条,实现制造业条目清零,服务业领域持续扩大开放,投资自由化水平不断提升。自贸试验区的负面清单探索成功之后在2016年向全国推广,带动了全国范围内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

由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编写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下称“报告”)在论坛期间发布。报告显示,在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2022年,我国自贸试验区积极探索破除阻碍国内外创新资源和要素集聚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建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介绍说,上海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天津飞机融资租赁跃居全球第二位;浙江舟山万亿级油气全产业链格局加快形成,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油气储备基地。与此同时,自贸试验区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世界自由区组织首席执行官萨米尔·哈莫尼表示,中国近期出台了《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这些措施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5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该标准旨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这彰显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也表明自贸试验区、自贸港在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

未来,自贸试验区“试验田”作用将如何继续发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表示,当前,自贸试验区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更为严峻、国内改革任务更为艰巨,这些都要求自贸试验区要充分总结十年建设经验,深入实施提升战略,更好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具体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是要率先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为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破冰、破题。加快自主探索力度,聚焦贸易投资、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环境、数字贸易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更有针对性的制度创新成果。

二是要积极推进市场准入水平提升。要在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加大压力测试,推动继续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开放力度,鼓励外资更多投向高端服务领域,推动出台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更大范围内实行跨境服务贸易管理新模式。

三是要进一步增强改革系统集成性。要顺应当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态势,推动完善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精准高效的制度创新机制,加快提升制度创新系统性集成性,增强先行先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四是要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要围绕重点产业、优势领域开展全链条开放和制度创新,凝聚全产业链开放发展合力,加快打造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要加强自贸试验区之间的产业协作,推动东部转移产业更多流向中西部地区,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

五是要将推动制度型开放与服务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起来。要紧盯自身战略定位,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凝聚推动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强大合力。

六是要着力提升开放监管能力和水平。要始终具有前瞻视野,持续探索构建安全防控机制,及时识别和防控风险点,确保各类风险“管得住”,更好适应自贸试验区建设需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