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绿色贸易渐成势 主动应变为法门

刚刚过去的“世界地球日”让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度再次提升。特别是对外贸易领域,由于欧洲议会通过了修正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意味着全球首个碳关税离落地实施又近了一步,CBAM也将成为全球首个以碳关税形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机制。据了解,CBAM必须获得欧盟理事会的正式核准,最终在《欧盟官方公报》上发布,并在发布20天后生效。


(相关资料图)

欧盟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欧盟27国对中国贸易额为8563亿欧元,同比增长22.8%。其中,欧盟自中国进口6260亿欧元,增长32.1%。中国2022年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如果按照去年的数据来算,中国应该是欧盟进口商品隐含碳排放的最大来源国。

“欧盟CBAM的出台短期来看对中国出口影响有限,目前覆盖行业的相关产品对欧出口量不大。随着碳关税环节的推进,其影响也将传导至这些行业产业链的上下游。”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说。

欧洲议会公告称,CBAM覆盖的商品包括铁、钢、水泥、铝、化肥、电力、氢以及在某些条件下的间接排放,此外螺钉和螺栓以及类似钢铁制品的下游产品也会被囊括在内。

从产品结构来看,2022年我国出口欧盟的优势商品主要集中在电机、机械器具、车辆、家具灯具、有机化学品、玩具、服装、塑料、仪器设备等品类,这些商品的出口额占出口欧盟总额的比重达72.85%。不过,随着CBAM推动欧盟碳市场免费配额的退出,将逐步影响到欧盟自我国进口的产品。据华盛绿色产业发展研究院测算,CBAM实施后,将增加中国出口欧盟的相关企业6%至8%的成本。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CBAM或许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在欧盟的示范带动下,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出台自己的碳关税机制的进程也将加快。对此,胡麒牧分析说,如果出口企业不主动采取措施降碳,将导致其出口产品价格上升,也将带动相关行业下游产品价格的一定程度上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CBAM将倒逼出口商降低碳排放量,从而实现转型升级。

在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王健看来,CBAM的推出或将改变贸易格局,贸易绿色化进程加快。他说,未来可能各方要对货物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方面进行碳测量,“这就像食品有配料表、家电产品有节能表一样,货物需要标明相关的降碳信息。

实际上,关于中国企业在绿色低碳的表现,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一方面,中国目前是各种绿色技术的世界领先制造国和出口国。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供应国,所占世界市场份额为40%;中国在风力涡轮机市场中的份额为40%;在绿色氢能市场中的份额为35%;中国供应着全球约80%的太阳能电池板……就从排碳较多的钢铁行业来看,中国宝武等大型企业与力拓等国际知名企业在低碳炼铁项目和研究方面展开合作,以降低碳排放。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较早就践行了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并于2020年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全国碳市场也在随后的2021年正式开市,但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并让我国碳市场与国际接轨,在操作层面仍存在很多困难。王健表示,“这就需要更多的中国企业树立起绿色低碳的意识,我国政府一方面需要以市场的形式,特别是碳市场的形式来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也要学习欧盟的相应规则,以规则来推动企业减排降碳。”

“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处于引领地位的企业或将迎来新机遇。而对于含碳量较高的企业来说,特别是大企业更容易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从而实现绿色升级。关键是中小企业实力较弱,在这方面可能需要自身多加努力,政府部门也要多些帮助。”胡麒牧建议,短期来看,出口企业可以利用CBAM过渡期等来延缓或降低碳关税付费,但从长期来看,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碳管理能力才是企业应对CBAM等碳关税机制的唯一法门。他还建议,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展开培训,提供公益性知识服务或技术服务,引导中小企业参与大型企业主导的产业链供应链降碳,用好绿色金融工具等方面入手,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绿色低碳的转型升级,从而助力企业更好进行国际贸易。

关键词: